查看原文
其他

瞭望丨这张“网”,或许是拯救地球家园的重要选择

《瞭望》新闻周刊 瞭望 2022-06-03

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本条微信刊发《瞭望》封面专题“能动世界”中的两篇文章


 全球能源互联网或许是人类拯救地球家园的重要选择

 我国成为目前全球唯一掌握特高压核心技术和全套装备制造能力并将其投入商业化运营的国家

◆ 不仅有力推动了中国能源创新发展,而且为加快世界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成熟技术和成功经验

◆ 未来,加快建设中国能源互联网,将推动能源发展与碳脱钩、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以较低成本、更快速度实现减排目标

◆ 延缓、阻碍全球能源互联网的,不是理念、不是技术,而是思想观念、地缘政治的壁垒


文章①

能联全球惠天下

文丨《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张冉燃


  在浩瀚宇宙中悠悠运行了46亿年的地球,看上去依然美丽。


  但这颗蔚蓝色星球早已伤痕累累——绿色植被遭到破坏、蓝色海洋遭受污染、全球气温逐年上升等威胁近在眼前。


  2019年,国际能源署首次评估化石燃料使用对全球气温上升的影响,发现自前工业化时代以来,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1℃,其中超过0.3℃由煤炭消费排放的二氧化碳造成


  另有研究表明,如果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保持目前水平,到2100年,海洋生物量损失将达17%。地球升温的后果不止于此——冰川消融、海平面升高、极端高温等,可能让更多人的生存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显然,地球迫切需要一次能源转型。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资源主要有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以及水能、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人类对能源的利用,曾经历从薪柴到煤炭再到油气的两次转型。每一次的能源更替,都伴随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和人类文明的重大进步。


  而今,人类再一次站在了如何从地球汲取生命之源的十字路口。面对这一关键抉择,中国提出的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方案,正得到包括联合国在内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和国家的认同。


  全球能源互联网是清洁能源在全球范围大规模开发、输送和使用的重要平台,由智能电网、特高压电网和清洁能源3个要素组成


  在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下称合作组织)主席刘振亚看来,全球能源互联网有助于实现能源生产从化石能源向清洁能源主导的转变,以及能源消费从煤炭、油、气等向以电为中心的转变,能够统筹利用世界各国、各地的资源差、时区差、季节差、电价差等,促进全球清洁能源集约化开发和大范围高效配置,实现能源结构优化和使用效率提升。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认为,全球能源互联网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实现全球包容性增长的关键,并敦促全球各国政府为推动世界能源转型加强行动。


  全球能源互联网为何深入人心?已经在中国、巴西等国运转起来的能源互联网,又将如何在国际社会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 1000千伏榆横—潍坊特高压黄河大跨越高空作业施工 徐可摄


能源动脉堵点何在


  全球能源互联网的理念出自中国并非偶然。


  我国化石能源资源禀赋先天不足——富煤、贫油、少气,给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煤电问题突出。我国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约58%,一半以上用于发电,且探明储量只能开采50年。目前我国煤电装机超过10.4亿千瓦,占全球一半。2019年以来,我国新投产和在建煤电约1.2亿千瓦,接近欧盟国家现有煤电总和(1.4亿千瓦)。全球减排背景下,我国煤电装机不降反升,面临的国际压力越来越大。


  油气受制于人。我国石油、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约27%,受资源条件限制,生产与消费缺口持续扩大,对外依存度分别达72%、43%,保障油气安全压力巨大。国网能源研究院副院长蒋莉萍说,我国进口石油的65%来自中东地区,运输需经过印度洋、马六甲海峡等海域,地缘政治复杂。“特别是在经济逆全球化抬头、油价巨幅震荡、中美经贸摩擦等不确定因素可能长期存在的情况下,把能源安全系于国际市场靠不住,能源安全也买不来,油气对外依存度过高不利于国家安全。”


  资源现实、绿色发展、经济安全的三重约束下,我国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亟待调整,发展清洁能源成为核心选项。


  我国清洁能源资源丰富。水能、陆上风能、太阳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分别超过6亿、35亿、100亿千瓦,目前开发率分别低于50%、4%、5%。合作组织秘书长伍萱认为,清洁能源只要转化为电能就能被高效利用,而我国水、风、光资源庞大,只需开发一半左右就可满足到2060年的能源需求。“随着太阳能发电、风电技术等的不断升级,以及风电、光伏成本的持续快速降低,清洁能源完全有可能成为我国主导能源。”


  障碍也有。最突出的莫过于资源与需求逆向分布——70%左右电力消费集中在东中部地区,但水能、风能、太阳能资源80%分布在西部北部地区。


  这意味着,中东部用电大省清洁能源缺乏,而清洁能源富集的西部北部地区用电需求有限。


  这些清洁能源富饶之地,因无力消纳本地清洁能源,只能“三弃”——弃风、弃光、弃水。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三弃”电量高达1100亿千瓦时,超过同年三峡水电站发电量约170亿千瓦时,直接经济损失超500亿元。


  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教授周远翔认为,造成“三弃”的原因在于,我国大型能源基地与东中部地区的负荷中心,相距大多在1000公里以上,有的甚至达到3000公里,大大超出传统超高压输电线路的经济输送距离。“传统的高压、超高压电网,没办法把电送到数千公里之外,因为路上远距离传输损耗的电能太多。”


  显然,清洁能源要想更好发力,迫切需要建设远距离、大容量、低损耗的外送通道。


特高压的地理版图


  特高压适时登场。


  特高压输电技术是指交流1000千伏、直流±800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的输电技术。其最远输电距离可超过5000公里,同时由于电压超高,特高压远距离输电的沿途损耗极低


  特高压输电是世界级技术难题。上世纪60年代起,美国、苏联、日本、意大利等国均开展特高压研究试验、设备研制和工程尝试,受制于政治、经济、技术等因素,纷纷无果而终。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特高压技术的部分前期研究与试验,2005年正式启动工程可行性研究,依靠自主创新,最终实现了技术、设备、标准和工程的全面突破,后发赶超,成为目前全球唯一掌握特高压核心技术和全套装备制造能力并将其投入商业化运营的国家


  特高压电网是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最为重要的关键技术,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我国实施能源战略转型的一把钥匙——特高压输电距离可远至5000公里,理论上无论能源来自我国何处,也无论能源以何种形式存在,只要能转换成电能,就均可经由特高压电网,输送到全国。


  据了解,一条±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输电容量可达1200万千瓦,相当于4个葛洲坝水电站。与±500千伏超高压线路相比,输电容量提高了4~5倍,输电距离增加了5~6倍,输电损耗不到其1/4,单位造价只需其40%。


  特高压电网正在我国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特高压交直流混合电网,累计投运30个特高压工程,在建5个特高压工程,在运在建特高压线路4.8万公里,变电(换流)容量4.7亿千伏安(千瓦),累计输电超过2.5万亿千瓦时。特高压电网已然成为我国西电东送、北电南供的能源大通道。


  有了特高压加持,在能源的供给端,清洁能源的生产力有望彻底释放。数据显示,得益于特高压工程的大量投运,“三弃”情况近年大幅改善:2019年前三季度,全国弃光率降至1.9%,弃水率降至4.1%,弃风率降至4.2%,清洁能源利用率全部提升到95%以上。


  在能源的需求侧,特高压电网不仅大大缓解了煤电运紧张的“老大难”问题,而且降低了供电成本,其落地电价比当地火电上网电价低约5分/千瓦时。以浙江为例,目前该省全年1/3用电量(1500亿度)都从四川、宁夏等地输送而来。


  与此同时,特高压对清洁能源发展意义重大。以西南水电为例,2020年,西南部复奉、锦苏、宾金、楚穗、普侨、新东6回水电直流外送通道输送电量共计1700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54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亿吨、二氧化硫排放40万吨、氮氧化物排放34万吨。


  特高压电网在中国取得的成功,在实践上验证了特高压输电的先进性、安全性、经济性和环境友好性,不仅有力推动了中国能源创新发展,而且为加快世界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成熟技术和成功经验。



能源互联加速成网


  有了特高压在中国的大显身手,人们开始期待:把特高压的“套路”复制到其他国家。


  甚至可以把大洲之间乃至全球范围的能源尽数连接起来。


  毕竟,中国的能源状况不光是全球的缩影,而且是相对困难的版本。


  在化石能源方面,全球总量有限且资源与消费分布不均的问题突出,能源开发越来越向少数国家和地区集中,一些资源匮乏国家的能源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能源安全形势严峻。


  在清洁能源方面,同样需要破解资源丰富但不均衡的矛盾——清洁能源富集地区大都远离能源消费地区,其间相距数百甚至数千公里。


  特高压远达5000公里的输电距离,让全球电网连接变成可触摸的现实。合作组织经济技术研究院院长周原冰说:“全球各大清洁能源基地与负荷中心之间的距离都在特高压输送范围内。在我们看来,实现全球能源的互联,技术上没有任何障碍。


  事实上,跨国、跨区电网互联的构想早已有之。欧洲、北美、海湾国家等,也已形成一批跨国互联电网,一些跨洲联网方案也在推进之中。


  与这些电网互联的策略不同,我国徐徐铺开的全球能源互联网方略,实现了理论、规划、项目等的突破,具有技术可行、经济性好、可操作、可复制、可量化的特点。


  在刘振亚看来,“我国的全球能源互联网方案,因为同时需要强大的基建能力、高超的电力技术,特别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整体思维,决定了这个方案只有我们想得到,也只有我们办得到。”


  先看理论突破。刘振亚说,我们提出的“两个替代、一个提高、一个回归、一个转化”“能源、交通、信息三网融合”等创新理念,回答了能源转型向哪转、怎么转的问题,构建了以特高压电网推动世界电力革命、以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世界能源革命、以三网融合发展推动人类经济社会革命的理论体系,为世界能源变革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占领了世界能源革命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高地、战略高地,在国内外产生巨大影响力。


  再看规划突破。我国在调研全球一百多个国家能源资源、经济社会、电力供需等情况基础上,创新性提出全球能源互联网“九横九纵”骨干网架,搭建完成全球及各大洲的能源互联网和清洁能源开发投资规划体系、全球能源互联网技术标准体系等“四梁八柱”。2020年11月,合作组织在全球首次发布全球及各大洲清洁能源开发与投资研究系列报告,提出全球经济性好的35个水电、94个风电、90个光伏基地的投资建议及跨国输电方案,为世界各国清洁能源开发和电网互联互通提供了行动路线图,也为加速落实碳中和目标提供了中国方案。


  最后是项目突破。据了解,合作组织积极推进国际能源项目合作,已遴选提出219个清洁能源基地和110个跨国跨洲联网工程,推动中国与周边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电力互联互通项目取得突破,中—韩联网项目完成项目预可研,中—缅—孟联网项目成立政府间联合工作组,埃塞俄比亚—海湾国家项目签署三方合作协议。


  在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恢弘布局下,世界正朝向清洁能源的电力结网不断前进。刘振亚认为:“这既是电的联网,也是文明的联网,势必重塑化石能源时代的全球能源格局。”


谁能主宰未来能源


  能源互联网的冲击波正在全球释放,并挑战着传统的能源安全观。


  在化石能源主导的时代,石油主宰世界地缘政治格局。刘振亚说,“在石油‘话事’的时代,一些国家倾向于占有能源资源,以获得能源的安全感。那么哪里是石油运输的咽喉要道,哪里就是国家的生命线。但在能源互联网时代,我们希望加深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大家互联、互通、共济,越融合越安全。”


  全球能源互联网理念得到世界多国、多地认同。合作组织秘书局局长李宝森介绍,截至目前,全球能源互联网已纳入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促进《巴黎协定》实施、推动全球环境治理、解决无电贫困健康问题以及“一带一路”建设、中阿合作、中非合作等工作框架,连续三年纳入联合国高级别政治论坛政策建议报告,写入第五十四届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首脑峰会公报和第九届清洁能源部长级会议成果文件。


  欧洲气候议会秘书长尼古拉斯·邓洛普认为,全球能源互联网这一中国倡议展示了中国的全球领导力。


  当然,全球能源互联网的项目落地也还面临地缘政治风险与困难,国家间关系的亲疏远近、区域局势影响等,以及传统能源安全观、资源民族主义观等阻碍。


  比如,合作组织曾两次参加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咨商地位答辩,均因美国代表阻挠未获通过。“当然反过来,这也说明合作组织在落实全球能源互联网中国倡议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以及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被美方高度关注。”合作组织有关负责人说。


  “地理决定命运”,曾被奉为形容这个世界的真理。但是现在,它却显得有些过时——随着全球交通、通信和能源基础设施的发展,高速公路、铁路、机场、油气管道、电网和光缆等,正让世界加速转向“互联互通决定命运”。


  对地球公民来说,全球能源互联网或许是人类拯救地球家园的重要选择——即便化石能源还有,但地球却已经不起其燃烧带来的后果。而电,特别是由清洁能源转换并存储、运输、连通成网的电,有利于减少污染、降低碳排放,才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当前,延缓、阻碍全球能源互联网的,不是理念、不是技术,而是思想观念、地缘政治的壁垒。


  在这个意义上,是否支持全球能源互联网,既是新能源和旧能源、新策略和旧思维的博弈,也是新网络和旧联盟、新地球和旧家园的切换。


  地球的命运握在各国人民手中,人类的前途系于各国人民抉择。我们期待,跨过自我设限、孤立封闭的旧时光,迈入开放互联、融通聚合的新时代,会越来越近。LW



文章②

以能源脱碳推动碳减排

文丨《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扈永顺


  解决全球变暖问题,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不失为一种优选方案。全球能源互联网为全球实现碳中和和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路径选择。


▲ 全球能源互联网骨干网架总体格局示意图


人类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埃斯皮诺萨认为,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以实现能源部门脱碳,对实现《巴黎协定》目标至关重要。清洁能源发电、先进输电技术、电网互联互通在能源转型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只有将三者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全球向低碳经济加速转变。


  当前世界面临资源匮乏、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健康、贫困等一系列重大挑战,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之一是人类对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和严重依赖。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等机构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超过80%;工业革命以来,化石能源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累计高达2.2万亿吨,占温室气体总排放的70%以上,是造成全球气温升高的最主要原因。此外,全球还有近8亿人用不上电,30亿人只能依靠薪柴、煤炭、动物粪便做饭取暖。严重缺电导致一些国家无法发展工业,经济发展水平低,加剧了社会贫困。


  解决这些全球性问题,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须从能源这一根本问题入手。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主席刘振亚认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清洁发展。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有助于破除以化石能源为主、局部就地平衡的发展路径依赖,加快清洁替代和电能替代。


中国探索


  《巴黎协定》要求世界各国加强对气候变化威胁的全球应对,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并为全球温升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付出努力。尽快实现温室气体排放达峰,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


  我国提出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庄严承诺,这是中国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彰显了促进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决心。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认为,碳排放问题实质是能源问题。目前我国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为85%,产生的碳排放约占全社会碳排放总量的87%。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最重要的任务是实现能源体系的绿色低碳转型。建设能源互联网是加速推进能源系统深度脱碳化进程的重要措施。


  近年,我国在能源生产、消费、配置等方面协同发力,中国能源互联网实现全面突破。


  在生产环节,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分别达到3.7亿、2.8亿、2.5亿千瓦,均居世界第一


  在消费环节,通过积极推广电动汽车、电采暖、电锅炉、电排灌、港口岸电等措施,以清洁高效的电能替代散烧煤、燃油等化石能源消费,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由2000年的11%提高至2020年的27%,占比和增速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在配置环节,通过大力推进特高压电网建设,能源配置能力大幅提升。目前,我国正在建设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特高压交直流混合电网,累计投运30个特高压工程,跨区输电能力达1.4亿千瓦,年替代电煤8亿吨,减排二氧化碳15亿吨、大气污染物800万吨,成为中国西电东送、北电南供的能源大通道,为我国能源转型、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强保障。


  未来,加快建设中国能源互联网,将推动能源发展与碳脱钩、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以较低成本、更快速度实现减排目标,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提供安全、清洁、高效、可持续的能源保障。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翟盘茂表示,能源互联网作为大的平台,从能源的生产到能源的消费端架设这样的桥梁,是推动能源未来的清洁化、低碳化非常重要的一个举措,是可以被抓住的最关键的一个环节。


  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巢清尘表示,能源互联网为未来整个社会系统向清洁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也为能源系统向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重要的途径。


“九横九纵”提供新机遇


  亚洲和非洲是“一带一路”发展主要区域。这两个洲人口多,经济增长快,面对能源稀缺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预计2050年亚洲和非洲两个洲用电量较目前要增长2倍和5倍,达到40万亿千瓦时。到2050年,测算在“一带一路”能源互联网总投资需要27万亿美元。


  这些测算是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在研究基础上预估的。目前,该组织已经对全球及六大洲水、风、光清洁能源资源条件和开发重点进行了全面研究,并发布了全球及各大洲清洁能源开发与投资研究系列报告,回答了“清洁能源在哪里、清洁能源有多少、经济性怎么样、清洁能源给谁用、投资条件如何”等关键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覆盖全球的能源互联网规划体系。


  根据这一规划体系,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总体可以按照国内互联、洲内互联、全球互联三个阶段推进。


  到2025年,将推动各国加强国内电网互联,实现跨国联网重要突破。在这一阶段,电力交换以各大洲内为主,跨洲电力交换处于起步阶段。


  2035年,争取推动建成“五横五纵”互联通道,亚洲—欧洲—非洲率先实现跨洲联网。例如开发西亚太阳能基地向南亚印度送电等。跨洲重点开发北部非洲太阳能基地、中亚清洁能源基地和西亚太阳能基地向欧洲送电;西亚太阳能基地向北非埃及送电。争取到2035年全球跨洲跨区输电容量总规模达到3.3亿千瓦,其中跨洲输电容量4600万千瓦。


  计划到2050年,争取建成“九横九纵”的全球能源互联网骨干网架,形成清洁能源全球开发、配置和使用新格局。例如,亚洲开发俄罗斯水电、风电,中亚清洁能源基地向中国、韩国、日本等国家送电,规模进一步加大,同时西亚太阳能向南亚送电,北极地区风电基地向中国、韩国、日本送电。跨洲开发北部非洲太阳能基地、中亚清洁能源基地和西亚太阳能基地向欧洲送电。到2050年全球跨洲跨区电力输电容量达到6.6亿千瓦,其中跨洲输电容量达到1.1亿千瓦。


  根据合作组织研究,到2050年,全球能源互联网总投资可能超过38万亿美元。届时骨干网架总长度可能超过20万公里,能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80%的人口和90%的经济总量,全球二氧化碳将实现净零排放,减排85%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大幅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大大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并带动新能源、新材料、高端制造、新型储能、电动汽车等产业发展,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行动网络领导委员会主席杰弗里·萨克斯认为,全球能源互联网是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方案,甚至也许是唯一可行方案LW


刊于《瞭望》2021年第19期



本组专题其他几篇文章

点击图片可阅读

能动世界

◇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方案”“中国智慧”正深刻影响和改变世界能源转型进程。面向未来,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方兴未艾,有望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即将点亮非洲

◇“非洲国家未来10年、15年的电力发展整体道路,我们基本都规划到位了。”

◇“我们的规划是站在整个非洲的角度,是为他们的发展凝聚共识。”


能源甘露浸润中南美洲

◇ 中南美洲能源资源与需求的逆向分布、清洁能源具有的季节属性,决定了需要构建中南美洲能源互联网,通过解决能源供需“距离差”,利用不同地点出现清洁能源旺季的“时间差”,实现清洁能源大范围优化配置



延伸阅读

☞ 瞭望丨这次新能源汽车下乡有啥不一样

☞ 瞭望|全球能源博弈升温

长按上图,订阅《瞭望》新闻周刊

瞭望新媒体,给你权威的新闻洞察力

总监制 | 史湘洲

监 制 | 潘燕

编 辑 | 唐朵朵 


如有收获,请点一下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